智能制造助推造船業提質增效
時間:2016-06-28 14:52
來源:maping
點擊:
次
當前,日韓先進船企制造自動化率可達68%甚至更高,而國內骨干船企焊接自動化率最高僅為20%左右。隨著市場進入深度調整期,船企要想構筑持久競爭力,就要打破傳統的作業模式,以精益生產管理為抓手,大力推廣應用機器人,實施智能制造,持續打造耗費最低社會資源的船舶制造方式,以智能制造助推企業提質增效,增添參與國際競爭的籌碼。
“十三五”時期是我國船舶工業由大變強的關鍵期,產業發展已經進入增速減緩期、結構調整期和優勢重構攻堅期“三期”疊加階段。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船舶制造技術融合,擴大生產自動化裝備及生產線應用,大力推動智能制造,是快速提升船舶建造質量和效率,降低成本和資源能源消耗,增強我國造船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。那么,智能制造如何助力船企提質增效?以南通中遠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機器人焊接作業為例,自動生產線建成后,生產周期縮短至原來的1/2以下。同時,機器人能夠更加精確地控制焊腳,使焊材消耗減少30%左右,焊道成形美觀,打磨作業減少,打磨耗費的工時和消耗材料也大幅減少,作業環境變得更加整潔。此外,該公司小組立機器人生產線的投產,打破了傳統的作業方式,將平面圖紙轉換成三維立體圖,實現了自動定位、跟蹤、焊接,形成了無人干預的智能化流水線。通過流程再造、設計創新,南通中遠川崎積極探索了智能制造模式的轉型,使作業效率提高約60%。
對船企而言,新造船舶從鋼材切割開始到鋪龍骨、大合攏、下水,直至交船,每一環節均是企業提升競爭實力的重要路徑之一。隨著智能生產線代替傳統的人工作業,船企的生產車間將融合更多高科技、智能化的新元素,智能制造在提升造船效率、造船精度等方面的優勢將充分顯現。對此,業內專家表示,造船企業要穩步推進智能生產線、智能車間以及智能工廠建設,實現提質增效目標。一方面,應在充分理解自身的改善需求,把握工廠的設計、生產流程、設備情況,以及工藝、質量管理手法后,設計出符合自身需要的生產線,走有自己特色的自動化、智能化發展之路。我國造船企業規模不一、發展基礎和條件各不相同,在推進智能制造過程中無固定模式可循,需在工藝流程、自動化流水線、生產設計等環節結合自身實際規劃布局,才能將生產效率發揮到極致。另一方面,應堅持創新驅動,推動產學研用聯合創新,以研促用、以用帶研,提高全員創新能力,加強原始創新,強化集成創新,形成強有力的船舶制造技術創新鏈,支撐船舶智能制造水平的提升。此外,智能制造,裝備先行。船企在推進智能制造過程中,既要推廣技術應用,又要突破關鍵裝備,加大生產自動化裝備及生產線應用力度,以裝備自動化為手段,擴大自動化生產線能力;以智能技術為手段,提升造船質量和效率,努力在造船精益管理、數字化造船、造船自動化、信息感知、智能船廠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和裝備,全面提高制造過程自動化、智能化水平。
隨著“智能”時代的到來,新型鋼材、新型涂料、新型工藝、新型制造方法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,造船業要不斷添加新鮮的智能要素才能煥發青春。這就需要船企強化設計,不斷采用新技術、新產品,促使智能制造由易及難,由淺入深,逐步積累經驗,從而持續推進。同時,無論是推進精益生產管理,還是推進自動化和智能制造,都少不了人才的支撐。因此,船企還需以人才為本,加強人才隊伍建設,使智能制造的道路越走越寬。